Skip to main content

目标和职能

目标

德中合作小组形成了一个合作网络,中德两国对地下储能领域感兴趣的科学家汇聚一堂。由于中德两国都面临着环境和经济方面的挑战,合作小组的工作重点是在地下地质中储存二氧化碳和能源。

在合作小组的框架下,将成立小型专题工作组,共同开发和申请德中研究项目。

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采取若干步骤。

为了相互熟悉,2010 年在北京举行了一次专家会议,中德两国研究人员在会上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会后,中方多个项目进行了访问。

在会议和随后的访问期间,双方围绕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成立了小组。

随后,科学家们通过互访巩固了新建立的联系,并在互访中进一步发展了最初的想法。

在主要科学家互访的同时,还组织了青年科学家的交流,以便慢慢扩大合作基础,巩固合作进程。

2011 年春,在合作小组的框架下提交了第一份联合申请,目前正在将更多的项目大纲转化为申请,不同科学家小组以不同的速度开展工作。

除了科研合作,共同培养必要的科研人才也是合作小组的重要目标。2011 年 3 月,不仅选拔学生将来继续在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学习,还向本科生介绍了减少气候相关气体排放所涉及的问题。通过在四川大学举办的一系列研讨会介绍了这一主题,与会者踊跃参加。

2011 年 5 月,在德国举办的专家座谈会吸引了更多科学家关注德中合作的可能性,并谨慎地扩大了参与合作的科学家范围。

现在,合作小组的网络还被用来专门联系合作国的科学家,邀请他们参与自己的项目。

2013 年,在位于戈斯拉尔的下萨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将举行另一次大型专家会议,届时,已成立的工作组将展示其合作的初步成果,同时,对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能源 "主题感兴趣的其他各方也可展示其研究成果,以便为未来的合作建立伙伴关系。

功能

  • 定期组织相互会议,促进学术交流,组织国际合作项目
  • 选拔、培养和测试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小组
  • 定期公布双方在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能源 "方面的基本信息和研究成果,激发其 他机构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合作愿望,从而扩大科研网络
  • 为双方科学家提供研究设施和联合数据库
  • 分别于 2010 年和 2013 年在中国和德国举办以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能源 "为主题的中德研讨会
  • 双方科学家进行学术互访,并在联合研究框架内开展青年科研人员短期学术交流。促进年轻博士作为博士后参与合作小组,使他们能够利用能源领域相互合作的动力,加强研究合作
  • 联合指导合作组专业的博士生,将 "地质环境工程 2+2 项目 "的毕业生和学生纳入 研究项目,以加强未来的研究力量。
  • 让对方国家的科学家参与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学术交流和初级研究员计划。
  • 在合格的国际期刊上联合发表论文。共同参与重要的国际活动,提高合作小组的知名度
  • 通过互联网通信手段,如视频和电话会议、电子邮件联系、互联网论坛和维基等, 定期举行合作小组讨论
  • 建立网站和数据库,实现数据收集和研究信息交流。宣传这一信息,以激励其他科学家参与这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