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报告

第三届中德能源大会 "二氧化碳和能源的地下封存 "报告

继2007年在戈尔萨尔举办第一届研讨会和2010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会议之后,第三届中德能源会议 " 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能源 "于2013年5月21日至23日在戈斯拉尔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德科学合作促进中心(CDZ)共同资助,是中德合作项目的一部分。会议由克拉克大学的侯正萌教授(Prof. Dr.-Ing. habil.会议由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侯正萌教授(Dr. Michael Zhengmeng Hou)和四川大学谢和平教授(Prof. PhD Dr.-Ing. E.h. Heping Xie)共同组织。

约 100 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 65 名德国人、5 名欧洲人、30 名中国人以及其他学生。德中两国大学校长 Thomas Hanschke 教授(德中大学)和谢和平教授(川大)对与会者表示欢迎,并宣布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教育和能源研究方面的合作。CDZ 的 DFG 副主席 Miaogen Zhao 先生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 CDZ 的概况。

在 25 个专题报告中,与会者了解了二氧化碳和能源封存的现状和发展。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地下清洁能源系统:生产、储存和转换"。

转换"。这些论文发表在 Springer-Verlag 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可通过网络链接http://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642-37849-2/page/1查阅。会议论文集共发表了 111 位作者和合著者的 35 篇论文。此外,今年晚些时候,SCI/ISI 期刊《Acta Geotechnica》还将出版 "二氧化碳和能源的地下封存 "特辑,其中收录了 17 篇论文。

全球能源消耗仍然严重依赖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这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中国为例,二氧化碳排放量从 1991 年的 2.500 亿吨上升到 2011 年的 7000 多万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而德国则是欧洲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每年排放 8 亿吨。根据德国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德国计划到 2030 年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取 50%的电能,到 2050 年达到 80%。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有必要找到合适的地质水库,既能作为大型储存系统储存波动的可再生能源,又能起到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通过开发 CCS(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或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新技术,可以实现从碳密集燃料向天然气等低碳燃料的过渡。此外,还可以将深层储层用作生化反应器,在自然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将氢气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

在此背景下,我们希望得到中德两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持续支持,为能源研究领域的长期国际合作创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并培养年轻有为的青年科学家。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德国和中国轮流举办类似会议。下一届会议将于 2015 年 5 月在中国成都的四川大学举行。我们诚挚地邀请中德两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这一开放式合作论坛。

此外,还计划申请成立中德跨地区合作研究中心(CRC/TRR),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德国研究基金会(DFG)共同资助。2013 年 5 月 23 日,SFB/TRR 团队在戈斯拉尔召开了首次规划会议。

会前和会后,还组织参观了埃策尔(Etzel)的天然气和原油盐洞、威廉港(Wilhelmshaven)的翡翠威瑟港(JadeWeserPort)、凯钦(Ketzin)的二氧化碳试点封存项目以及柏林的德国联邦议院。

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sino-german-energy.de/veranstaltungen/sino-german-conference-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