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德科学中心大力支持下的中德合作小组为依托,继第一届中德能源论坛2007年于德国戈斯拉尔以及第二届中德能源会议2010年于中国北京顺利举办之后,2013年5月21-23日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侯正猛教授和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于德国戈斯拉尔再次成功组织了第三届中德“地下二氧化碳封存及能源储存”国际会议。
约有100位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堂,其中65位来自德国,30位来自中国,5位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同时10多位科研后备人才也积极的参与到会议讨论中。欢迎致辞中,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克大)校长汉克教授和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分别发表演讲,表示将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加深多年来在教育以及能源领域的合作。同时中德科学中心德方常务副主任赵妙根先生致开幕词,介绍了在中德科研领域非常重要的中德科学中心。
通过25个专题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二氧化碳封存及能源储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示了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三届中德能源论坛主要议题为:地下洁净能源系统:生产、储存和转化。以此议题为专著题目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施普林格出版社, http://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642-37849-2/page/1.)。该会议论文集包含了来自111位作者及通讯作者的35篇专题学术论文。与此同时,SCI/ ISI收录期刊Acta Geotechnia “地下二氧化碳封存及能源储存”特刊也将于今年出版,其中包括了其它17篇专题学术论文。
全球化石能源特别是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减少对它们的依赖程度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的总趋势。德国新能源政策模式(能源转型: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预计,2030年德国总用电需求的50%将通过可再生能源获得,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80%。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地下洁净/更洁净能源,如地热能和非常规天然气会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地下储层可以作为大容量储存系统,储存由可再生能源转化得到的二次能源如:压缩空气、氢气、合成甲烷或热,以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地下储层也可以用于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例如通过CO2 捕获和利用(CCU)技术或CO2 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技术或者利用深地层的高温、高压条件将(来自风和太阳能的)氢气和捕获的二氧化碳转换为甲烷的生化反应器等。因此,地下储层可用于洁净能源的生产、储存和转化,在“能源转型”后的新型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获得中国和德国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的持续支持以建立能源研究领域长期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我们将继续轮流在中国和德国举办类似的学术活动,第四届中德能源论坛将于2015年5月于四川大学举办。更多中国和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将被邀请加入到这个开放合作平台上。
此外,第三届中德能源论坛前后还组织了内容丰富的现场参观和学术考察活动,包括位于Etzel的天然气及石油地下储库,位于威廉港的亚德港(JadeWeser Port in Wilhelmshaven),位于Ketzin的二氧化碳封存现场试验项目以及柏林联邦议院。
详情见:
http://www.sino-german-energy.de/veranstaltungen/sino-german-conference-2013/